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蔡鹏鸿: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平台:前景与挑战
-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尼时提议,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着力于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周边外交特别是中国对东盟外交锐意进取、积极主动的重大标志。
- 2015-03-17
- 蔡鹏鸿: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
-
作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构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进入规划落实倒计时。为推动丝路建设,中国政府牵头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注资400亿美元启动了“丝路基金”,或许还有更多的项目昭示天下,要与亚欧非国家共享发展机遇,沿线许多国家大多表达了积极参与的态度。
- 2015-03-17
- 黄友义: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国际舆论
-
当前,包括我国对外传播在内的公共外交工作面临很大机遇。中国经济对世界各个角落影响如此之大,中国人之外的世界57亿人的生活工作越来越多地与中国有关,这让我们的受众群体变得人多,面广。
- 2015-03-17
- 何亚非:宗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
-
中国公共外交要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能量强大的宗教为资源,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公共外交更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 2015-03-17
- 马胜荣:媒体要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效果
-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事实上是中国媒体争取和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过程。如果中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中做好了,就有可能扩大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2015-03-17
- 艾 平:“一带一路”新外交
-
“一带一路”倡议是典型的新外交,在国内外引发不同凡响。“一带一路”是关于“共同建设”的重要倡议,是全球化深入发展条件下,发挥中国优势的重要倡议。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是增强合作意识、加强调研意识,不断提升“知己知彼”的水平,针对各方需要和可能,扬长避短,互利共赢。
- 2015-03-17
- 王义桅: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
-
回顾世界大国崛起历程,都曾遇到三大难题: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多重身份——东方文明大国、新兴大国、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成为自己,就是要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变成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表达自己,就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价值,这正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题。这里又细分为五个基本问题:为何表达?谁来表达?向谁表达?表达什么?如...
- 2015-03-17
- 王义桅:英国手里有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
-
得欧洲者得天下,得英国者得霸权。这是往日美国的成长心得。二战末期,西方为规划战后国际秩序而激烈博弈,英国推出的凯恩斯计划被怀特计划否决,英镑国际金融体系被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英国人一直耿耿于怀。如今,英国迎来报一箭之仇的机会。
- 2015-03-17
- 余家豪:“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聚焦三大关键词
-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潜在的合作契机和投资风险存在于经济金融方面,也存在于政治外交等方面,更关系到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话语权和能否制定有利的规则。
- 2015-03-17
- 黄剑辉:丝路金融的风控创新
-
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融资模式与实施主体,走世界银行的老路,把贷款贷给重债穷国的财政部,一样不能解决风险控制和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接下来这些机构的资金借给谁、怎么借,需要认真思考。
- 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