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首页
“美墨关系中的中国因素”研讨会简况
2012-06-18

 522,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拉丁美洲研究协会举办的“美墨关系中的中国因素”研讨会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美国国防大学、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外国专家,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开大学等机构的中方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为期一天,分为贸易和政策两个分议题,与会中外学者就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对美墨经贸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中国对美墨经贸关系的影响

有美国学者认为,在NAFTA框架下,墨西哥经济对美国高度依赖,双方的经贸关系严重不对称。墨西哥占据了美国13%的出口份额和12%的进口份额,而美国占据了墨西哥89%的出口份额和51%以上的进口份额。近年来,随着美国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墨西哥的组装工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工作岗位流失,但不应过分归咎于中国。首先、中墨经济具有一定竞争性,但墨西哥对美的出口结构和中国对美出口结构有一定差异,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是竞争关系。其次、墨西哥在运输成本、劳动力素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相对中国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对美出口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占较大优势,这些商品多是日用消费品,因此给人造成了“中国制造”泛滥的印象。

对此,有中方学者认为,NAFTA成立后,墨西哥从中收益很大,例如在纺织品方面,美国的很多进口份额就从中国转移到了墨西哥。近年来,墨西哥和中国的对美出口基本上是同步增长的,在一些领域墨西哥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中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机会对竞争者是平等的。

二、中国对北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

有墨西哥学者认为,中国是NAFTA“不请自来的客人”,从统计数字分析来看,NAFTA一体化在19942000年这一阶段得到深化,但此后墨美之间的经贸联系受到中国竞争的冲击。中国在经贸领域的成功威胁到了NAFTA一体化的发展,使得NAFTA出现了“去一体化”的趋势。为此,NAFTA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协调,联合同中国开展双边经贸对话。

对此,中方学者认为,美墨关系中的中国因素是一个夸大中国影响力的主题,中国对美墨经贸关系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NAFTA成立后,美国在很多领域的进口份额从中国转到墨西哥,例如纺织工业等。在NAFTA的一体化发展上,美、加、墨三国存在一些分歧,对NAFTA的发展前景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是因为外部因素造成的,更不是中国的影响力所能及的。

三、关于中国对拉美地区地缘政治的影响

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对拉美地区的商业行为带有一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背景,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等原材料领域,是由国有大型企业主导的,中国从拉美进口的主要是初级原材料,出口的则是工业制成品。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对作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地区的一种战略措施。另外有美国学者认为,目前美国和墨西哥都在进行大选,“中国因素”很可能被当作选举话题来炒作,候选人的对华政策态度也有可能影响到其支持率。但政府换届也为政策变化和新的合作关系提供了机遇,新上台的政府将有可能采取新的政策,这也为中--墨三角关系的未来调整变化增添了不确定性。

有中国学者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美墨关系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到第三方因素,但两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一问题。从长远来看,墨西哥应该积极同北美地区以外的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这有利于其在美洲之外寻找更广阔的机遇。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远不足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拉美国家积极同中国发展关系有平衡美国的考虑,但真正能够改变该地区权力结构的是地区国家的崛起,而不是域外因素。

还有中国学者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当今国际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国际社会很多领域都在谈论所谓的“中国因素”,这种说法夸大了实际情况。首先、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下的发展。其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和跨国企业的参与,过去20年中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服务内政,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第四、中国的发展对外部世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总的来看,机遇要远大于挑战。

在研讨会过程中,有中方学者问及美国对墨西哥、加拿大积极加入TPP的态度,美方学者表示美并不希望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入TPP,因为美不希望与它们分享从TPP中所能获得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