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马德里)
尊敬的主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由西班牙思想基金会和美国进步中心共同举办的“全球进步会议”开得恰逢其时,会议以“机遇、创新、青年”为主题,为我们从战略高度、全球视野和长远角度,认真思考和讨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下面,我想针对如何重振产业和创新这个议题谈几点看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三年,但全球经济的复苏道路并不平坦,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完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广泛就业、谋求社会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挑战。各国都看到了过度依赖金融行业、忽视实体经济的严重弊端,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力图增强自身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和水平。美国正大力实施“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日本经济则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从《欧洲2020战略》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国家非常注重增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在这场涉及发展模式的“全球大反思”中,中国的专家学者也在进行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求索。回顾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刻不容缓。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大艰巨任务。为此,中国已在着手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通过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推动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德国的5.56%,但制造业却创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出口总额的90%,中国必须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培育现代物流、设计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态。过去五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3%,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三,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致力于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现阶段正努力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将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创新是重振产业的关键。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5-30个百分点,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和日本低于5%),这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所在。中国正努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是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二是大幅提升科技投入,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今后五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1.75%提高到2.2%。三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截至2010年,中国国内申请人专利申请量已达到585.2万件。四是优先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中国,现在有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产业振兴和创新转型都是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我们认为,封闭的思想观念和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做法只会扼制创新,最终导致人力资源、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下降与丧失。目前,国内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90%以上,而扩大进口已成为中国的既定战略,这为世界各国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中国和各国在重振产业和推动创新方面的合作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约有一半人口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全球面临的这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以创新驱动经济,实现更加绿色、更加智慧的发展。但是,重振产业和推动创新的过程将会是艰难和曲折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在这一过程中,信心、团结、合作至关重要。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曾说过:“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有信心,愿意与所有进步主义者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