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1年1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重组及理事会成立为契机,一年来,当研中心立足国内外两个大局,不断开拓与国外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打开了对外工作局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双边交往促合作
根据功能定位,当研中心主要从事国际形势、世界政党政治、国外政治制度、中国对外战略、社会主义理论、社会政治思潮、发展模式比较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同国外政党智库、研究机构的交流活动与学术研讨。为了履行上述职能,当研中心选择了曾与我们有过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前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进行首访,同时了解它们20年转轨的情况。5月18—29日,应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罗马尼亚人民研究所、保加利亚民主研究中心邀请,当研中心代表团往访上述三国,并应匈牙利政治历史研究所邀请顺访。访问期间,除与邀请单位进行座谈外,代表团还与上述四国的八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告诉我们,尽管转轨进程面临问题和困惑,多数人已经逐渐融入和适应了新体制、新生活,但这些国家的未来仍充满变数。
11月,当研中心代表团出席摩洛哥智库阿马杜斯学会举办的第四届地中海南方论坛期间,会见了摩洛哥皇家战略研究院院长穆利内和阿玛杜斯学会主席。随后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中国学术交流促进会、巴尔伊兰大学的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反恐政策研究所和“日内瓦倡议”和平教育中心的学者就中东地区形势、动荡国家政局发展、以色列与周边国家关系及外部大国对中东的影响等问题广泛交换看法,并就推动当研中心与上述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当研中心已经与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巴西、西班牙、瑞典、新加坡、以色列、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摩洛哥等10多个国家的近40家智库建立了直接交往与合作,接待了慕名前来的10多个国家13家智库代表和政要的交流和拜会。中心还聘请了10多位国外前政要和著名学者担任外籍特约研究员,包括现在华沙大学任教的波兰前总理奥莱克西、保加利亚社会党前主席利洛夫、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尼科诺夫、俄罗斯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伊万申佐夫大使、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匈牙利前驻华大使叶桐、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伊诺泰、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中法文苑主席高大伟等。
多边舞台发声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在国际舞台上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成为国际多边场合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仅有赞美、理解和支持,常常还隐藏着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或“中国崩溃”的论调。9月,应波兰东欧研究所基金会邀请,当研中心代表团赴波兰克雷尼察出席第21届国际论坛,这也是当研中心首次出席多边活动。8日上午,代表团出席了波兰经济论坛框架内的题为“美国—欧盟—中国:一超独霸还是三头共治”的研讨会。该会议主题词说,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动摇了二战后确立的世界秩序。多年来,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现在遇到了严峻的国内问题。同时,其主要伙伴欧盟内部的一体化尚处于萌芽状态。拥有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中国会不会成为新的全球帝国?会不会出现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三头共治?这个研讨会由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研究处研究员麦克·奥斯林主持,俄罗斯全球化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杰利亚金、西班牙参议员路易斯·弗拉加、美国企业研究所主编尼克·苏尔茨、格鲁吉亚黑海国际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尼卡·奇塔泽和土耳其巴赫切舍希尔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布拉克·昆泰和当研中心主
11月中旬,当研中心代表团出席摩洛哥第四届地中海南方论坛,该论坛由摩洛哥智库阿马杜斯学会2008年发起,每年11月在摩洛哥丹吉尔举办,旨在促进南北、南南对话与合作。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南方”,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200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世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以及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等议题发表专题报告。首场专题会议是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开始前,主办方播放了小片,片中视觉冲击力最大的就是雾霾笼罩的北京城,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巨大的洪灾面前无助的眼神,接着是南北极加速融化的冰川和小岛国人们因海平面上升失去家园的威胁。为了防止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当研中心团长以与同场发言者结识为名,及时对准备登台发言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负责人、格林纳达外长、多米尼克总理、塞舌尔外长、韩国绿色增长大使等人做工作,提醒他们在发言中不要把中国作为攻击的靶子。会上当研中心团长作了题为《公平、团结、负责——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的专题发言,指出气候变化是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应对,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应对。当研中心团长还介绍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依法推动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大面积推广人工植树造林,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在清洁能源技术、生物能源等方面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等措施。他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谈判的基石,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提高减排力度、履行减排义务的同时,从技术与资金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经过会下沟通和会上解释,没有人再向中国代表公开发难,主持人只问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属性,从而有效化解了尴尬局面。
此外,当研中心还积极邀请外国专家来华研讨,相继与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学者主办主题为“发展、合作、共享”的金砖国家智库研讨会,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与德国卢森堡基金会举办“2020:未来十年世界将向何处去”研讨会,与会各国学者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交换了看法,特别就外方代表感兴趣的重大问题传达了自己的声音。
他山之石可攻玉
经过近一年来的对外交往,我们了解到国外许多智库的运作情况。这些智库虽拥有官员和学者身份经常转换的所谓“旋转门”功能,它们或者得到政府的资助,或者有政党背景,或被形形色色的财团控制。
在学术运作上,这些智库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借品牌项目打造软实力。波兰的克雷尼察国际论坛很有代表性。该市位于波兰最南端,远离首都,与斯洛伐克鸡犬相闻,交通非常不便,接待设施简陋,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连续举办21届国际论坛,同时设置120多个讨论议题,吸引世界政界、商界和学界的代表趋之若鹜。美国进步中心、西班牙思想基金会等机构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球进步会议,该会议已经成为在西方国家颇具影响的智库年度活动。该项活动以“进步主义”为旗帜,以强化左翼政治力量的选举能力为出发点,每年邀请数百位世界各国前政要、政党领袖和知名学者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品牌产品是《世界军备与裁军年鉴》,该年鉴已经连续出版几十年,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成为外国政要、媒体和研究人员经常引用的权威资料来源。
二是有自己专长的研究领域。兰德公司以核问题、国家安全方面的研究见长。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智库之一,对世界形势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均有发言权。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则以安全研究著称,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研究国际问题的最权威智库之一。围绕安全问题,该机构设立的具体研究领域有:军控和安全、各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工业发展情况、武器转移问题、地区与全球安全研究。该研究所还设立了多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项目,比如,“冲突管理”项目,旨在跟踪和分析地区与国际冲突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并对国际社会中联合国以及其他层面的维和努力进行研究。西班牙思想基金会的研究主要由经济、政治和国际三大领域构成,经济领域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福利制度,政治领域主要研究公民权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平等,国际领域主要关注全球进步主义思潮和活动。这些研究机构定期编发政策报告和年鉴出版物,通过网络或纸质媒体发布相关信息,与其他智库交换研究成果。
三是拥有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兰德公司共有1700人,本部1100人,其他600多人在美其他城市或世界各地。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中50%是新加坡人,另一半从全球招聘。西班牙思想基金会拥有30多位客座和外籍研究人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医学专家加迪克特等多位知名学者担任该基金会科学委员会成员。该基金会每年针对有志于全球进步主义事业的青年领导人和年轻学者举办短期培训项目,为后者就如何促进长期增长和社会公正等问题进行相互启发和研讨搭建平台。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依靠雄厚的财力(仅瑞典议会每年就向该所拨款1800万克朗),从世界范围内聘请一流的安全问题研究专家,吸引国际知名学者参与该所主持的研究课题或到该所进行访问研究。上述智库注重利用世界范围内高层次、跨学科和综合性的人才资源和专业优势,这种做法有利于突破自身知识瓶颈、专业短板和地区隔膜,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的有机对接和不同层级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实现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和成果效益最大化。
当研中心要根据本国国情,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国外智库的优点和特点,加大与国外同行交流互动的力度,积极探索与国外特约研究员合作的途径,充分利用其智力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献计献策。同时,努力确立自己独特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开办好“当代世界论坛”,力争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把其建设成为知名品牌。
破浪前行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