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首页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斐然但面临挑战不可小视
2017-09-13| 作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高扬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领导层在新时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新时期开放的顶层设计,是参与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对外开放的2.0版。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而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已经从初始的65国延伸到南太平洋、拉美、非洲等地区众多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参与度越来越广。从倡议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已取得超出预期的成就。

一是完善了顶层纲领规划设计。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联合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研究。2014年发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相继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落实的配套规划。这些点面俱到、层面分明、衔接有序的顶层设计,从更高的视角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原则、方向、内容等,解决了一带一路建设向何处去、如何推进的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了各层级的强力保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的方方面面,中央层面成立了由政治局常委张高丽任组长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两位国务院副总理和两位国务委员为副组长,并将办公室设在有小国务院之称的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或机构,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到201511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都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相应的保障支撑机制,湖南省等还成立了省级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加强战略对接,达成系列合作协议。中国在推动过程中,注重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准对接,如欧盟的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蒙古的发展之路倡议、俄罗斯的欧亚经济同盟、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老挝的变陆锁国为路联国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韩国的欧亚合作倡议、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计划、波兰的琥珀之路、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借助高层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其延伸国家,已经签署了多个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的协议。如2016年杭州G20期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2016年,中蒙俄达成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以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以及草原之路倡议。这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一个正式启动实施的多边合作规划纲要。国务院的有关部门,也与沿线一些国家,签署了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领域的协定。目前,已经有4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协定, 20多个国家与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54个沿线国家与中国签订了税收协定。

四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成为国际共识。一带一路倡议甫一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发热议,许多国家对参与热情很高,对一带一路建设也报有很高期待,但国际社会对这一倡议也有许多疑虑和担心,认为中国是借此搞势力范围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疑虑正在减少,参与意愿不断提升。现在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已经从倡议提出伊始的争议不断,变成讨论如何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从中受益。2016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2017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越来越成为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也越来越被认同。

五是确立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核心格局。六廊是指打通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是指畅通六大路网,多国是指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培育若干支点国家,多港是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若干海上支点港口。中国瞄准重点方向和重点国家,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和标志性合作项目。通过突出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两条主线,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园区建设,加强了与沿线国家产业对接合作。2014—2016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其中仅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的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超过185亿美元。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要谨慎应对的挑战

当前,民族宗教因素、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对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不言而喻,对由此传导而导致的国内经济下滑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应予以高度重视。总的看,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处理好一下几个挑战:

一是一些沿线国家政治风险大。首先是大国博弈引发地区局势不稳定的风险。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处于文明交汇区且地缘战略位置重要,美、俄、日、印、欧盟等为维护各自利益展开的政治博弈,成为引发地区形势不稳的巨大潜在风险因素。其次是沿线国家国内政治动荡的风险。许多沿线国家面临政治转制、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较差,还有一些国家分裂主义势力活跃,容易引发政局动荡局势。三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常态化。在西亚北非地区,极端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活动十分猖獗,地区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国内政治宗教派别间的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冲突日益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二是国内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两种错误认识。首先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意义不理解。许多地方官员、学者和百姓认为国内经济现在处于下滑阶段,有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却要拿出那么多资金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他们对此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容易引发对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不作为。其次是无限夸大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和影响。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哄而上,把什么问题都往一带一路建设上套,认为只要套上一带一路倡议,现在遇到的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种认识容易引发借一带一路建设的胡作为

三是走出去的企业投资运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不足。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明显的后发劣势,即环境好的国家市场已经被西方跨国公司占领且建立了较高的进入门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十分复杂,企业对此认识不够,加之企业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法律意识、海外投资经验等方面准备不足,同时由于国内会计、律师咨询等服务机构水平较低、风险评估能力相对较弱,这也就导致走出去的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服务低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走出去的企业的思维仍没有及时转换更新,仍习惯于按照国内成功的商业打法,习惯于走上层路线找关系,遇到问题就花钱摆平,诚信意识弱。比如中海外承建的波兰高速公路最后成为烂尾工程,导致中海外被欧盟列入永久禁止进入欧盟市场的企业黑名单。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41.5亿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就是未针对项目要求进行询价,采用国内价格估价,没有对业主的概念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低估项目工程量,同时由于对于中东市场不够熟悉,低估了项目实施的难度。这些项目不仅赔钱,同时还影响到与相关国家的关系。

四是后续支持资金不足。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势头強劲,而且我们对于很多项目都来者不拒。丝路基金有400亿美元的资本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有1000亿美元的资本金,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有很大数额的支持资金。在本次峰会上,习主席宣布向丝路基金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贷款,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增加3800亿的专项贷款。但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庞大项目所需资金来说,这些资金都无疑是杯水车薪。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仅沿线建设交通运输和电力设施预计总工程费就达到450亿美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大都是长期项目,不是短期内能就能收回成本和盈利的。同时,沿线国家与我们在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加之一些国家政府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对接不给力,建设项目的配合不到位,项目融资不担保,这对于控制资金风险、保证资金安全都是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