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的专题研讨活动。下面,我就“一带一路”与各国发展规划对接,谈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谈一谈“对接”这个关键词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以来,我听许多国际朋友说,这一合作倡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合作机制不同,它有很多自身的新特点。以往的很多国际和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机制和安排,往往遵循先制定规则然后再行动的合作路径,先定规则的话,表面上看起来,是有规则可以遵循,但有些国际合作机制门槛过高,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时间很难参与其中,这就存在把其他有意愿参与、但一时间达不到规则要求的国家排斥在外的情况。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国际经济合作,应该讲,传统合作路径对推动各国经济合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智库同行意识到,一些传统合作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很难做到“中性”,也就是说,有的制度性安排的设立可能对一些国家较为有利,对另外一些国家较为不利。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合作路径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也不利于他们挖掘自身发展潜力。
“一带一路”具有包容性,它注重与现有全球性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机制以及各国发展规划的有机对接,不预设前提条件,不寻求排他性的利益,倡导合作主体多样性和互补性,照顾各方舒适度和参与度。“一带一路”强调合作主体的平等性、合作产品的公益性,注重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架设桥梁,以合作促发展,以互通促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世界意义,旨在改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缩小国家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世界经济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确是对国际合作模式和合作路径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来源于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有句古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国家都有符合自己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发展规划,而好的发展战略之间应该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所以,中国在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中不追求整齐划一的制度性安排,而是强调各国发展规划的相互“兼容”与“对接”。我们倡导通过“对接”,使相互独立的事物建立联系,使相关各方找到利益契合点,最大程度激发和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
可以说,照顾参与方舒适度的“对接”是“一带一路”区别于其他合作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一带一路”才广受欢迎。国际金融论坛与英国《中央银行》杂志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受访国央行都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简要介绍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接取得的进展。
截至高峰论坛召开前,中国已经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4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当然,这个数字是动态的,还在不断更新,参与方还在不断增多,看来,还没有参与的国家已经很少了。在亚欧大陆中心地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以及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发展战略、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建设、蒙古国“发展之路”等倡议的有效对接推动了相关国家经贸、交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在亚太地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了海洋贸易新机遇。越南的“两廊一圈”构想、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菲律宾的“大建特建”计划等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对接正在全面推进,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欧洲,欧盟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由起初的观望甚至疑虑到逐步趋于客观理性,双方领导人就欧方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对接达成共识。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更是开展地如火如荼,波兰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匈牙利的“向东开放”政策、塞尔维亚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正加快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进程。在中东,中方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埃及“2030愿景”、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2021国家议程”、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等战略的对接。在非洲,“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开拓出“一带一路”新的合作空间,发掘了中非合作新的潜力。当然,拉美的朋友也不要急,“一带一路”也对拉美国家敞开了大门,拉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该地区的积极参与使“一带一路”合作版图更加完整。2018年1月,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声明》,向世界发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明确信号。目前,就共建“一带一路”,乌拉圭、巴拿马、多米尼加等拉美国家也纷纷与中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可以说,“一带一路”同有关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的协调对接,产生了“1+1>
最后,关于下一步如何深化各国发展规划对接,提四点建议。
我们都知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接”的需求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对接”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这就意味着增进全方位“对接”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发展完善的重要目标。对接将不仅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而会向更多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一是“对接”将是多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与联合国及其相关功能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层面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对接,与东盟、非盟、欧盟、阿盟、欧亚经济联盟、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深入对接,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合作倡议更具体对接。
二是“对接”将是全方位的。我们既要推进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具体工程项目方面的对接,也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规则和标准等方面的对接,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注重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更注重温暖人心的“软联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的互联互通,只有加强人文领域的对接与交流,达到感情上的互联互通,这样的互联互通才是持久的。我们对接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等大项目,也需要建设一些“小而美”的轻资产项目,特别是要打造更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人文交流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项目。发展对接不仅仅是在中国与合作伙伴国家之间的进行,中国盼望沿线国家之间、不同地区和次区域之间、各洲之间也能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形成陆海联通、融合发展的积极态势。譬如中国乐意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东盟、非盟、拉美等区域和次区域国家之间也能加快互通步伐,通过全球性的互联互通建设,释放更多经济发展红利。对接不仅仅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对接,在产业合作和贸易方面,也应优势互补,共同做增量,通过“一带一路”,消除贸易壁垒,减少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有利于形成大市场,改进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让那些处在不利位置上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分工当中,更多地从全球价值链当中获益。总之,我们应通过“全要素对接”促进“全要素合作”,进而推动各方实现“全要素发展”。
三是“对接”将是具体、精准的。过去几年,中国与很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实已达成的共识,如何把合作备忘录的原则精神和合作领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赢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如何从中总结普遍的工作规律,这些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国希望向合作伙伴国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开展他们最急需的合作。合作伙伴国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这需要双方政府、智库、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研究,精准合作。
在这里,我想向外方朋友提出建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各个省区市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与合作伙伴国的对接,建议我们的合作伙伴国,也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实际情况,加强对中国各个省区市的了解与对接,根据自己国家发展需要,在中国发展一批有利于自己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友好城市。譬如,中国有些省农业很发达,有些省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景区管理等方面很有经验,相关国家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
四是“对接”将是动态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初期,中国对接的对象,主要是有关国家现有的发展规划和国际合作机制。随着合作进程的推进,很多国家主动将自己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进行衔接。有的国家更新了发展规划,提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的国家推出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构想,我们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滚动式”地开展对接,在变化发展中寻找彼此“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激发动力。
各位同事,“一带一路”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下一步,要取得高质量发展,开发出更多合作共赢的项目,这就需要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各国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智库等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是“主人”,都应呵护好这一伟大倡议,都可以从不同角度积极融入,共做增量。“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丝绸之路,是“我们的”丝绸之路,下一阶段,我们应在“共同”、“精准”二个关键词上下功夫,推动“一带一路”与各国发展战略与规划对接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愿与各国同行一道努力,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对接”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使“一带一路”一路绿灯,畅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