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金鑫表示,下一步,中国和世界要在“双适应”上下功夫。中国要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世界要适应中国的发展趋势。现在中国人每年一亿多人次到世界去旅游,但美国很多人却都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来源于媒体的片面报道。他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和巨大的社会变迁缺少足够了解,他们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的互动交流,我们也要帮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动因。
他认为,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宣传也要客观,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的故事,也要讲我们面临的困难、困惑和烦恼。
以下为演讲摘编: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今天的论坛主题是“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这个主题非常大气。在改革开放4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学者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责无旁贷。当然,我们也要听听国外学者的声音,从不同角度总结经验和成绩,为我们下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最近我们与国外智库交流当中,国外智库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来说,都是值得庆祝和开会研讨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规律性总结上,他们的一些认识比我们还到位。
国外智库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中国占世界1/4人口脱贫,本身就是对世界做出最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在减贫方面的骄人成绩对全球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的减贫经验和巨大成就,任何有良知的人,无论他对华友好,还是不友好,都不能视而不见。二是中国改革开放40来,向国际社会敞开了我们的市场,这也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三是中国40年来保持长期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基本稳定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国际学者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也是很好的视角。
当然,40年来,我们成功的经验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中国的改革是综合性的改革,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规模之宏大、领域之广泛、程度之复杂、成就之卓越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经济上,中国循序渐进、稳健前行,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均衡发展,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注重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注重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把握好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平衡点。政治上,我们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为中国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我国擅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一以贯之地加以推行,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而西方一些多党制国家,不少政党忙于竞选,为反对而反对,把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对国家的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文化上,中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遵循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二是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政策取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最广泛支持。40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广泛、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从逐步融入世界到与世界深度交融,中国的国际角色和作用发生了位移,从全球化的追随者发展为推动者,从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发展为塑造者,从发展道路的探索者转变为成功者。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目标,坚持把开放包容作为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基本思路,坚持把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中国通过拥抱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现代化。
看到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这些大的环境在变化,很多国家开始内顾而不放眼全球,区域合作呈“碎片化”趋势。有的专家认为,现在是否是二战之后最混沌的状况,变乱、失序和不确定性可能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关键词,国际大环境在变化,我们自身发展也遇到了不少瓶颈,发展受到资源能源约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调结构、转方式。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这三大陷阱。
下一步我们要怎么进一步开放?主要平台就是“一带一路”,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大开放格局。
具体怎么办?主要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在“双适应”上下功夫。中国要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世界要适应中国的发展趋势,现在中国人每年一亿多人次到世界旅游,美国很多州长都没到过中国,国际社会要更多了解中国发展变化以及了解这些变化的动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建国70周年,后年是全面奔小康,再后年是建党100周年。为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我们需要用国际社会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介自己,我们的介绍要客观,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讲”好的故事”,也要讲我们面临的困难、困惑、挑战和烦恼。既客观宣传我们取得的成就,又避免外界渲染“中国威胁论”。从现在就要做好预防,防止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回潮,虽然我们从不惧怕什么威胁论。要让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放心,中国不会输出中国模式,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当然,我们也不会照抄照搬国外模式。
今年以来,新的“中国威胁论”又出来了,包括抹黑、诬陷“一带一路”相关论调是西方一些智库学者蒙着头做文章,缺乏数据和实践支持。这些抹黑论调,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一带一路”获得的广泛国际响应,超出西方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总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抱着“驼鸟心态”和“冷战思维”,“不适应、不舒服”,不希望中国发展起来。国际社会也要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能否”的问题。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我们企业还是要苦练内功,发展自己,强身健体。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绩,许多要归功于中国几代企业家的努力与贡献。我们的企业家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水平有清醒认识。在全球化时代,未来我们企业面对的挑战很多,外部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乃至利益碰撞和摩擦,可能会转嫁和投射到我们走出去的企业身上。我们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位置并不靠前,给国际社会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还不是很多。我们期待的高质量的增长,需要企业家群体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在一些行业领域是单打冠军,但在很多关键性领域还不是,离全能冠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我国经济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国际上的大品牌、优质品牌还不是很多。虽然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很强,但企业在建管运一体化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够,管理、运营方面还需要加强,尤其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与国外社会组织、与当地社区打交道的能力需要增强。大的企业,国企、央企能力比较强,但小巨人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德国、日本当年很多小巨人企业是细分行业的龙头,这方面的能力我们要增强。
第三,回到“一带一路”,明年是个大年,要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是建国70周年之际召开。目前需抓好首届高峰论坛提出的270项成果清单的落实,同时要确保“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处理好和国内发展战略关系,“一带一路”主要是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但是要带动中国国内发展,尤其是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怎么协同得更好,下一步要加大力度破题。
二是“一带一路”怎么带动中西部地区和沿边省区发展好。要把我们在边境省份设立的跨境经贸合作区、跨境产能示范区、跨境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精品,形成示范,推动中西部地区深度向世界开放。这方面要下功夫,特别是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不能光靠地方财政,靠沿边省区自有资金投入,虽然早晚能发展起来,但速度会比较慢。
三是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只是“走出去”,实际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应该并重,“一带一路”不光向西延伸,也要向东发展,既面向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开放。我们要和发达国家共享“一带一路”,这样可以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引进来,我们还没到发展到不需要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时候。我们走出去企业,在国际化和本土化方面,需要向国外跨国公司学习经验。在华的外资企业,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企业比较熟悉,可以探索和中国的企业共同走出去,在第三方市场来合作,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方共赢的合作关系。
谢谢大家!